理财观察嘉第二期:从理财到基金,透露的一个重要变化
| 2024-04-04
本文内容2366个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理财观察嘉第二期:从理财到基金,透露的一个重要变化
字体大小:

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截至6月末,今年上半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3.39%,全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从这份“成绩单”不难发现几个重要变化:

第一,理财市场规模变化,反映居民财富结构变迁。中国银行业自2004年起出现个人理财业务,一路走来银行理财经历了近二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Wind数据显示,2007年底银行理财不足1亿,到2017年二十年间理财规模突破30万亿。这背后是中国居民财富的爆发式增长,加之存款利率步入下行通道,居民纷纷存款搬家谋求更高的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以保本保收益的特点,承接了广大普通老百姓迫切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

而拐点出现在2017-2018年,这年初理财规模从历史峰值出现断崖式下跌,回到22万亿。期间,对整个资管行业带来深远影响的“资管新规”从征求意见到靴子落地,这一重磅政策在资产端重塑了银行理财资金池的业务模式,在产品端要求净值化管理、禁止刚性兑付,理财产品实行新老划断、保本型理财到期不续作,新发产品将采取净值化计价方法,由此导致银行理财市场发生了剧变,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不保本了,老百姓闭着眼买理财获得稳定的到期收益时代逐渐推出历史舞台,这时候可能很多投资者感受并不明显。

经历了三年多的过渡期,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可以说对银行理财的冲击和影响是颠覆式的,一方面对资管机构的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考验,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的理财客户是一次深刻的投资者教育,普通投资者的认知和投资体验带来直接冲击的是,去年理财净值下跌甚至跌破净值,也就说一直赖以寄托的理财产品亏本了。

尤其是去年11月债市调整引发理财净值下跌,引发投资者集中赎回理财,赎回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踩踏,过去习惯了保本理财的投资者真正接受了净值波动的考验。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较2022年末的27.65万亿,缩水了2.31万亿。

第二,净值化理财占绝对主流,投资者数量持续增加。虽然存量规模有所下降,但投资者数量在增加,这说明居民对理财配置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04亿个,较年初增长7.24%,同比增长13.41%。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新增679.06万个,机构投资者数量新增21.38万个。

步入2021年以来,净值型理财已经成为产品的主力,存量占比也保持相对平稳的趋势。截至6月末,全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4.31万亿元,占比为95.94%,较去年同期增加 0.85个百分点,投资者能够通过信息披露清楚了解到产品的净值波动,一方面提高了对产品投资运作情况的了解,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当净值出现较大波动直接影响账户盈利体验。

第三,投资者风险偏好更趋于稳健。在经历了去年股票和债券市场调整的冲击之后,2023年投资者风险偏好更加趋于保守。截至2023年6月末,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2.86万亿元,占比90.21%;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 34.31%。

与之对应的产品端,固定收益类产品占绝对主流。截至6月末,固收类规模达24.11亿元,在理财市场占比95.15%,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占比分别为4.38%、0.31%、0.16%,固定收益类产品以绝对压倒性的数量和占比成为理财市场最大的产品种类。

而同样的迹象也表现在公募行业,固收类产品债券型基金在市场占重要地位。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债券基金规模4.77万亿,是继货币基金之后的第二大公募产品。

从银行理财到公募基金,不难看出,投资者风险偏好趋于稳健,是今年环境下投资者理念的一个重要变化。不论是银行理财还是公募基金,固收类产品成为投资者追求稳健配置的投资选择之一。在股票市场震荡行情之下,提高稳健资产配置含量,多配置银行理财、保险、债券型基金追求赚到“小钱”,积小富成大富,才有可能慢慢变富。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

上一篇 下一篇
理财观察嘉第二期:从理财到基金,透露的一个重要变化
| 2024-04-04
本文内容2366个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理财观察嘉第二期:从理财到基金,透露的一个重要变化
字体大小:

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截至6月末,今年上半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3.39%,全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从这份“成绩单”不难发现几个重要变化:

第一,理财市场规模变化,反映居民财富结构变迁。中国银行业自2004年起出现个人理财业务,一路走来银行理财经历了近二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Wind数据显示,2007年底银行理财不足1亿,到2017年二十年间理财规模突破30万亿。这背后是中国居民财富的爆发式增长,加之存款利率步入下行通道,居民纷纷存款搬家谋求更高的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以保本保收益的特点,承接了广大普通老百姓迫切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

而拐点出现在2017-2018年,这年初理财规模从历史峰值出现断崖式下跌,回到22万亿。期间,对整个资管行业带来深远影响的“资管新规”从征求意见到靴子落地,这一重磅政策在资产端重塑了银行理财资金池的业务模式,在产品端要求净值化管理、禁止刚性兑付,理财产品实行新老划断、保本型理财到期不续作,新发产品将采取净值化计价方法,由此导致银行理财市场发生了剧变,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不保本了,老百姓闭着眼买理财获得稳定的到期收益时代逐渐推出历史舞台,这时候可能很多投资者感受并不明显。

经历了三年多的过渡期,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可以说对银行理财的冲击和影响是颠覆式的,一方面对资管机构的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考验,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的理财客户是一次深刻的投资者教育,普通投资者的认知和投资体验带来直接冲击的是,去年理财净值下跌甚至跌破净值,也就说一直赖以寄托的理财产品亏本了。

尤其是去年11月债市调整引发理财净值下跌,引发投资者集中赎回理财,赎回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踩踏,过去习惯了保本理财的投资者真正接受了净值波动的考验。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较2022年末的27.65万亿,缩水了2.31万亿。

第二,净值化理财占绝对主流,投资者数量持续增加。虽然存量规模有所下降,但投资者数量在增加,这说明居民对理财配置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04亿个,较年初增长7.24%,同比增长13.41%。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新增679.06万个,机构投资者数量新增21.38万个。

步入2021年以来,净值型理财已经成为产品的主力,存量占比也保持相对平稳的趋势。截至6月末,全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4.31万亿元,占比为95.94%,较去年同期增加 0.85个百分点,投资者能够通过信息披露清楚了解到产品的净值波动,一方面提高了对产品投资运作情况的了解,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当净值出现较大波动直接影响账户盈利体验。

第三,投资者风险偏好更趋于稳健。在经历了去年股票和债券市场调整的冲击之后,2023年投资者风险偏好更加趋于保守。截至2023年6月末,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2.86万亿元,占比90.21%;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 34.31%。

与之对应的产品端,固定收益类产品占绝对主流。截至6月末,固收类规模达24.11亿元,在理财市场占比95.15%,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占比分别为4.38%、0.31%、0.16%,固定收益类产品以绝对压倒性的数量和占比成为理财市场最大的产品种类。

而同样的迹象也表现在公募行业,固收类产品债券型基金在市场占重要地位。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债券基金规模4.77万亿,是继货币基金之后的第二大公募产品。

从银行理财到公募基金,不难看出,投资者风险偏好趋于稳健,是今年环境下投资者理念的一个重要变化。不论是银行理财还是公募基金,固收类产品成为投资者追求稳健配置的投资选择之一。在股票市场震荡行情之下,提高稳健资产配置含量,多配置银行理财、保险、债券型基金追求赚到“小钱”,积小富成大富,才有可能慢慢变富。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