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是你理财的第一件“基本款”吗?
| 2024-06-13
本文内容2366个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指数基金,是你理财的第一件“基本款”吗?
字体大小:

无论是集中投资还是坚持定投,不少投资者理财生涯入手的第一只基金是指数基金。原因很多,有的是看中指数基金广泛分散、策略透明、成本较低,有的则是因为投资大佬巴菲特那句“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业余投资者也能战胜专业投资者”,“带货效果”杠杠的。

在投资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简单,指数基金投资也是门大学问。作为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数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超过了15万亿美元。在国内,指数基金的规模近年来也增长很快,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指数基金全市场1538只产品规模合计2.56万亿,占非货公募基金总规模升至15.81%。(数据来自wind)

这些数据意味着,在全球被动投资大发展、在国内市场投资价值逐渐凸显之际,指数基金正成为越来越多人投资理财、低位布局的工具。

被动投资 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股债投资领域有两大主流的策略,分别为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

主动投资,是指试图通过主动甄选被低估的资产类别、行业、证券、时点来构建组合,以获取超额收益。这种投资策略源自是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的“市场有效性假说”,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市场定价不够有效的市场,投资者通过付出时间和精力来主动选股择时,有机会获取超额收益。

当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定价越来越充分、超额Alpha越来越难以获得时,投资者更省力、更低成本的选择是被动投资策略,即复制市场基准的收益和风险。

鉴于市场的复杂性,无论是海外成熟市场还是国内大A股,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并不完全对立,通常并存发展。就现阶段而言,被动投资占据了海外成熟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明显提速。

被动投资试图复制的某一业绩基准,通常就是指数。2002年11月,中国第一只指数基金面世,随后ETF、LOF等被动性投资产品陆续诞生。根据国泰君安研究院的报告,2015-2019年我国被动基金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1%,近年来更是迈入快车道。

指数基金 被动投资的利器

在聊到指数基金之前,我们先聊聊指数——指数投资中“准绳”般的存在。一个指数的诞生,往往来自一家具备编制指数权威和能力的公司,基于专业的判断和筛选,它会在市场上选择一些具有共性或代表性的证券,通过对证券的交易价格进行平均和动态对比从而生成指数,借此来反映某类证券(股票或者债券)价格的变化情况。

指数具有表征功能,能直接客观地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动,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研判、追踪市场走势的工具。我们没办法直接投资一个指数,但可以投资复制追踪各类指数的产品,如指数基金、ETF、联接基金,它们都是基于指数而诞生的。

指数投资有以下特点。首先,费用相对较低。指数基金采用被动管理的方式跟踪某一特定指数,不需要频繁地进行调仓换股,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相对较低,整体费用低廉;其次,业绩透明度高。投资者只要看到指数基金所跟踪的目标指数涨跌就能大致判断出自己选择的指数基金净值变动情况;第三,充分分散降低风险。指数基金跟踪特定指数进行广泛分散投资,可以有效分散个股集中的风险;第四、管理过程受人为影响较小,指数基金的投资决策按照编制规则进行,受基金经理个人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除此之外,指数投资还有两大内生逻辑,一、优胜劣汰。一条指数编制完成之后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不断进行更新,一般来说,每半年更新一次,在更新的过程中,既有优质的股票调入,也会有劣质的股票调出,随着这种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发生,指数增长的确定性被不断增加。二、强者恒强。有些股票被纳入到指数成分股之后,有可能吸引更多资金的关注,进入强者恒强的发展模式中,随着经营扩大、业绩向好、规模壮大,它在指数中的权重也会不断调高,从而带动指数向上。

微笑定投 指数基金穿越波动的技巧

虽然指数基金能有效分散个股/个券集中的风险,但投资指数基金、尤其是长期收益相对更好的偏股型指数基金,想获得比较好的投资体验,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首先,指数基金的投资周期需要放长一些。在巴菲特的“带货金句”中他的原话是,“没有精力做研究的普通投资者,就应该长期持有一个费用低廉、规模较大的标普500指数基金。”他对长期的定义是10年起步,很多投资者一次性买入也好,定投也好,持有指数基金6个月、半年、一年不赚钱就难受,这就跟做菜火候不足一样。

第二、在A股牛短熊长的特征之下,指数基金讲究买入点。指数基金跟踪特定指数的表现,而指数跟随整体经济发展、特定行业发展趋势、特定主题相关上市公司的发展周期以及市场情绪、交易冷热度等因素起伏波动,如果买在相对底部区间,长期投资收益会比较可观,但如果买在了历史性的高位,则需要经过漫长的估值消化阶段。

第三、指数基金为了减少跟踪误差,往往建仓速度快,高仓位持股运行,当市场、某个行业、某个主题出现波动时,指数成分股可能会因为关联度较高而出现同向共振,从而导致短期波动较大,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抗住这种波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资者能否一直“留在场上”。

也正因为上述特点,指数基金和定投非常适配。基金定投就是投资者在固定的时间,按照固定的扣款额度买入指定的产品,淡化择时、分批买入的特点能够有效分摊买入成本和风险,实现平滑波动的效果,提升投资体验感的同时让投资者能够拿得住、拿得久。

经历了近三年调整的A股,很多代表性、优质指数的估值都处于历史性的低谷区,着眼未来长期经济复苏的基本面,当前正是低位布局、静待微笑曲线的高性价比区间。

需要注意的是,一轮成功的定投既要会买,也要会卖,阶段设置合理止盈点,到达止盈点后及时落袋为安,用一轮轮滚雪球的方式去做指数基金定投,能够更接近复利。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其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有效理财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指数基金,是你理财的第一件“基本款”吗?
| 2024-06-13
本文内容2366个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指数基金,是你理财的第一件“基本款”吗?
字体大小:

无论是集中投资还是坚持定投,不少投资者理财生涯入手的第一只基金是指数基金。原因很多,有的是看中指数基金广泛分散、策略透明、成本较低,有的则是因为投资大佬巴菲特那句“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业余投资者也能战胜专业投资者”,“带货效果”杠杠的。

在投资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简单,指数基金投资也是门大学问。作为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数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超过了15万亿美元。在国内,指数基金的规模近年来也增长很快,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指数基金全市场1538只产品规模合计2.56万亿,占非货公募基金总规模升至15.81%。(数据来自wind)

这些数据意味着,在全球被动投资大发展、在国内市场投资价值逐渐凸显之际,指数基金正成为越来越多人投资理财、低位布局的工具。

被动投资 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股债投资领域有两大主流的策略,分别为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

主动投资,是指试图通过主动甄选被低估的资产类别、行业、证券、时点来构建组合,以获取超额收益。这种投资策略源自是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的“市场有效性假说”,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市场定价不够有效的市场,投资者通过付出时间和精力来主动选股择时,有机会获取超额收益。

当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定价越来越充分、超额Alpha越来越难以获得时,投资者更省力、更低成本的选择是被动投资策略,即复制市场基准的收益和风险。

鉴于市场的复杂性,无论是海外成熟市场还是国内大A股,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并不完全对立,通常并存发展。就现阶段而言,被动投资占据了海外成熟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明显提速。

被动投资试图复制的某一业绩基准,通常就是指数。2002年11月,中国第一只指数基金面世,随后ETF、LOF等被动性投资产品陆续诞生。根据国泰君安研究院的报告,2015-2019年我国被动基金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1%,近年来更是迈入快车道。

指数基金 被动投资的利器

在聊到指数基金之前,我们先聊聊指数——指数投资中“准绳”般的存在。一个指数的诞生,往往来自一家具备编制指数权威和能力的公司,基于专业的判断和筛选,它会在市场上选择一些具有共性或代表性的证券,通过对证券的交易价格进行平均和动态对比从而生成指数,借此来反映某类证券(股票或者债券)价格的变化情况。

指数具有表征功能,能直接客观地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动,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研判、追踪市场走势的工具。我们没办法直接投资一个指数,但可以投资复制追踪各类指数的产品,如指数基金、ETF、联接基金,它们都是基于指数而诞生的。

指数投资有以下特点。首先,费用相对较低。指数基金采用被动管理的方式跟踪某一特定指数,不需要频繁地进行调仓换股,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相对较低,整体费用低廉;其次,业绩透明度高。投资者只要看到指数基金所跟踪的目标指数涨跌就能大致判断出自己选择的指数基金净值变动情况;第三,充分分散降低风险。指数基金跟踪特定指数进行广泛分散投资,可以有效分散个股集中的风险;第四、管理过程受人为影响较小,指数基金的投资决策按照编制规则进行,受基金经理个人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除此之外,指数投资还有两大内生逻辑,一、优胜劣汰。一条指数编制完成之后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不断进行更新,一般来说,每半年更新一次,在更新的过程中,既有优质的股票调入,也会有劣质的股票调出,随着这种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发生,指数增长的确定性被不断增加。二、强者恒强。有些股票被纳入到指数成分股之后,有可能吸引更多资金的关注,进入强者恒强的发展模式中,随着经营扩大、业绩向好、规模壮大,它在指数中的权重也会不断调高,从而带动指数向上。

微笑定投 指数基金穿越波动的技巧

虽然指数基金能有效分散个股/个券集中的风险,但投资指数基金、尤其是长期收益相对更好的偏股型指数基金,想获得比较好的投资体验,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首先,指数基金的投资周期需要放长一些。在巴菲特的“带货金句”中他的原话是,“没有精力做研究的普通投资者,就应该长期持有一个费用低廉、规模较大的标普500指数基金。”他对长期的定义是10年起步,很多投资者一次性买入也好,定投也好,持有指数基金6个月、半年、一年不赚钱就难受,这就跟做菜火候不足一样。

第二、在A股牛短熊长的特征之下,指数基金讲究买入点。指数基金跟踪特定指数的表现,而指数跟随整体经济发展、特定行业发展趋势、特定主题相关上市公司的发展周期以及市场情绪、交易冷热度等因素起伏波动,如果买在相对底部区间,长期投资收益会比较可观,但如果买在了历史性的高位,则需要经过漫长的估值消化阶段。

第三、指数基金为了减少跟踪误差,往往建仓速度快,高仓位持股运行,当市场、某个行业、某个主题出现波动时,指数成分股可能会因为关联度较高而出现同向共振,从而导致短期波动较大,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抗住这种波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资者能否一直“留在场上”。

也正因为上述特点,指数基金和定投非常适配。基金定投就是投资者在固定的时间,按照固定的扣款额度买入指定的产品,淡化择时、分批买入的特点能够有效分摊买入成本和风险,实现平滑波动的效果,提升投资体验感的同时让投资者能够拿得住、拿得久。

经历了近三年调整的A股,很多代表性、优质指数的估值都处于历史性的低谷区,着眼未来长期经济复苏的基本面,当前正是低位布局、静待微笑曲线的高性价比区间。

需要注意的是,一轮成功的定投既要会买,也要会卖,阶段设置合理止盈点,到达止盈点后及时落袋为安,用一轮轮滚雪球的方式去做指数基金定投,能够更接近复利。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其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有效理财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