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购买基金产品后,市场波动,出现了亏损,你会怎么做?
A、再观望看看;B、马上赎回。
2、行情开始回暖,账户由亏损转为盈利,你会怎么做?
A、再观望看看;B、马上赎回。
你的答案是什么?
相关数据统计,52%的投资者选择的答案为“A+B”。这种“大亏能死扛,小赚拿不住”的投资经历,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锚定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卡尼曼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思考与决策的过程中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以至产生认知的偏差,学界后来称之为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简单说,就是我们在决策的时候更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制约着我们所做的决策。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投资中也普遍存在,却不易察觉。
影响投资的那只“锚”
在投资中,我们是如何被锚定效应影响的呢?
过度关注短期涨跌。基金投资时,不少投资者会每天关注产品净值的涨跌,将前一天的净值视为“锚”,一周5个交易日每天都是新锚点,于是落入一个又一个“锚”价格的陷阱,让自己的心情每天也跟着此起彼伏。
过度关注本金,放大亏损。在买入持有之后,不少投资者会将基金买入的“单价”作为锚。坚定认为卖出“价格”需要高于买入“价格”。投资者很难思考净值下跌背后的逻辑,而会偏向于将 “浮亏不算亏”作为心理暗示,并将“回本”作为唯一目标。
过度关注历史价值。投资者在进行基金投资的时候,往往会参考基金历史走势图,寻找基金净值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再和现在的单位净值作对比,来确定当前及未来价格的可能性。
过度关注别人。在面对未知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急于寻找一个参照物。在基金投资中,我们也常常会以“他人”为锚,别人买了我也买,别人抛了我也抛,跟风投资导致自己陷入追涨杀跌的境地。
在投资中,投资人往往会片面地将历史净值、历史业绩、自己投入成本作为“锚”,再用后来获得的净值增长、业绩等数据与之对比。这样根据个人的主观理解或片面信息来定下基金投资的“锚”,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缺乏对于投资全局的把握,而人性的弱点往往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进一步放大,让人做出短期“非理性”的操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被这些“锚”影响呢?
价值投资 走出 “锚定”的怪圈
格雷厄姆认为,“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向我们出价,从短期来看,“市场先生”似乎总是主导着市场,但是从长期来看,“价值先生”才是最终的股价推动力。
真正认识自己复杂且艰难,完全规避锚定效应,做到完全的理性,是非常少见的。然而,能够解决锚定心理带来投资损失的办法之一,就是找到正确的锚。在这种情况下,回到价值本身,是一个最核心的办法。
价值可以穿透人性迷雾,是我们可以依靠的锚。让价值投资成为对抗不确定性的敬畏之道。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真正的锚是投资标的价值和合理的估值。比如巴菲特常常会在远低于估值中位数的时候买入,而在远高出估值中位数的时候卖出,这是锚定效应在投资中相对正确的启动方式。这其中的逻辑很明确,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并最终会回归到价值。
投资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规避“暗礁”,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的投资方法,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无惧“锚”的影响,走出投资中被“锚定”的怪圈。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其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产品由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1、购买基金产品后,市场波动,出现了亏损,你会怎么做?
A、再观望看看;B、马上赎回。
2、行情开始回暖,账户由亏损转为盈利,你会怎么做?
A、再观望看看;B、马上赎回。
你的答案是什么?
相关数据统计,52%的投资者选择的答案为“A+B”。这种“大亏能死扛,小赚拿不住”的投资经历,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锚定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卡尼曼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思考与决策的过程中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以至产生认知的偏差,学界后来称之为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简单说,就是我们在决策的时候更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制约着我们所做的决策。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投资中也普遍存在,却不易察觉。
影响投资的那只“锚”
在投资中,我们是如何被锚定效应影响的呢?
过度关注短期涨跌。基金投资时,不少投资者会每天关注产品净值的涨跌,将前一天的净值视为“锚”,一周5个交易日每天都是新锚点,于是落入一个又一个“锚”价格的陷阱,让自己的心情每天也跟着此起彼伏。
过度关注本金,放大亏损。在买入持有之后,不少投资者会将基金买入的“单价”作为锚。坚定认为卖出“价格”需要高于买入“价格”。投资者很难思考净值下跌背后的逻辑,而会偏向于将 “浮亏不算亏”作为心理暗示,并将“回本”作为唯一目标。
过度关注历史价值。投资者在进行基金投资的时候,往往会参考基金历史走势图,寻找基金净值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再和现在的单位净值作对比,来确定当前及未来价格的可能性。
过度关注别人。在面对未知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急于寻找一个参照物。在基金投资中,我们也常常会以“他人”为锚,别人买了我也买,别人抛了我也抛,跟风投资导致自己陷入追涨杀跌的境地。
在投资中,投资人往往会片面地将历史净值、历史业绩、自己投入成本作为“锚”,再用后来获得的净值增长、业绩等数据与之对比。这样根据个人的主观理解或片面信息来定下基金投资的“锚”,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缺乏对于投资全局的把握,而人性的弱点往往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进一步放大,让人做出短期“非理性”的操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被这些“锚”影响呢?
价值投资 走出 “锚定”的怪圈
格雷厄姆认为,“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向我们出价,从短期来看,“市场先生”似乎总是主导着市场,但是从长期来看,“价值先生”才是最终的股价推动力。
真正认识自己复杂且艰难,完全规避锚定效应,做到完全的理性,是非常少见的。然而,能够解决锚定心理带来投资损失的办法之一,就是找到正确的锚。在这种情况下,回到价值本身,是一个最核心的办法。
价值可以穿透人性迷雾,是我们可以依靠的锚。让价值投资成为对抗不确定性的敬畏之道。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真正的锚是投资标的价值和合理的估值。比如巴菲特常常会在远低于估值中位数的时候买入,而在远高出估值中位数的时候卖出,这是锚定效应在投资中相对正确的启动方式。这其中的逻辑很明确,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并最终会回归到价值。
投资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规避“暗礁”,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的投资方法,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无惧“锚”的影响,走出投资中被“锚定”的怪圈。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其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或本金不受损失。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产品由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