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卡、低糖、无糖,已经成为风靡年轻一代的必需品,抵抗在肥宅路上最后的倔强就是 “加冰,少糖!”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国已经掀起一场“无糖”争夺战,它是由何而来?
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为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了3.4千克和1.7千克,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了34.3%和16.4%。
简单来说,我们这代人比上一代人,胖了不少!
与此同时,我国糖尿病患者也在不断上升。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意见》,鼓励全民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的建议。伴随相关健康战略、政策出台,也催生了饮料行业的“无糖之战“,摆上货架的饮料就像出了副本,包括有糖版本、无糖版本及0卡糖版本。
「无糖」真的无糖吗?
有人说,感觉喝了不少无糖饮料,但好像跟喝有糖的效果没什么区别?
无糖真的无糖吗?从化学分子式的角度来看,糖的范围包含了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主要以葡萄糖、果糖为主;双糖指蔗糖、麦芽糖、乳糖等。淀粉、纤维素等也属于多糖。而目前所提要的无糖概念,则是来自于代糖,一版采用糖醇、高倍甜味剂替代。
提起代糖,全球已经经历了六个代际:
第一代分别是糖精及甜蜜素,已经被使用超过70 年;
第三代甜味剂为阿斯巴甜,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甜味剂;
第四和第五代分别是安赛蜜和三氯蔗糖,逐步替代前三种甜味剂;
第六代甜味剂是纽甜,甜度为8000倍的蔗糖。
2013 年10月31日,美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保护期结束,2014年06月01日,国家实施纽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随着这两个事件的落地,我国纽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阶段为产品导入期。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食品包装声称“无糖或不含糖”的要求是,糖含量≤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低糖要求糖含量≤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
但是,不一定所有的代糖都对人体有益,不同代糖在人体中的代谢路径供大家参考:
从「从无到有」到「无糖不欢」
自2014-2019 年以来,我国无糖饮料增速扩大,预计在未来的数年我国无糖饮料均能保持两位数增长。作为饮料中率先进入“无糖”领域的细分品类,茶饮及碳酸饮料率先完成无糖化作业。
左: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及增速(2014-2020年) 右: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预测(2021-2027年)
从19 世纪80 年代起,日本无糖饮料率先兴起,以茶饮料为代表,把减糖、0 脂肪、0卡路里概念绑定,通过营销的方式投入市场,受到了当时年轻群体的追捧。到1990年日本的无糖饮料占比达到12%,1995 年达到25%,随后渗透增速放缓,使其日本在1985-1995 年实现无糖饮料发展的黄金十年。
而回望我国目前的无糖茶饮品类,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一直保持较高增速,目前类似于80年代-90年代的日本,处于无糖茶饮的爆发初期。
提到无糖碳酸饮料品类。我国的无糖可乐型碳酸饮料销售占比仅为3.4%,而欧美国家占比已达到30%以上,英国占比高达63%(2019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以欧、美、日为例,我国依然处于无糖碳酸饮料发展的初期,相对欧美国家至少还有10倍的提升空间。
随着我国Z世代消费群体的口味偏好,满足于年轻群体及0糖需求的无糖碳酸饮料横空出世,使无糖碳酸饮料至少还有10倍及以上的发展空间及市场渗透率。
甜度革命风乍起,代糖圈地
在人们日益注重健康及保持身材的趋势下,无糖已经成为消费者“自搜索式”的消费选品方式。2020年,不少品牌开始不再依赖单一产品,尝试拓展自身产品线,打造品牌矩阵。“渠道丰富、场景拓展、年轻化创新,重新定义和细分新人群,人货场匹配和重构”成为了无糖饮料企业的运作模式特点。
无糖概念兴起,推动了地方企业品牌,上游原料供应商,品牌代工厂等行业的崛起。另外,如果你细心观察货架中的无糖饮料,不仅是创新口味更多元,许多饮料的无糖版本比有糖版本卖的更贵。因为除了口味及包装换新因素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为在于“人性”,其实减不减糖并没有那么关心,重要的是达到了“我喝了无糖就不会变胖”的心里安慰与自我满足。
还要一点不容忽视,如果你经常看直播,你会发现有好多以无糖概念所衍生出的健康饮料及美容饮料,更巧妙的抓住了当代女性对于容貌等身材上的焦虑。
多家企业推出的添加各类具有美容功效成分的饮料,如含有花青素、玻尿酸、胶原蛋白肽、含有烟酰胺的维生素饮料等数不胜数。相较于传统产品,能够同时兼顾饮用口感和消费者对美白、抗老、补水等功能的要求,也成为我国饮料行业未来重要增长领域。
无糖之下,向左还是向右?
站在风口上,无糖概念无疑是飞猪上天的又一典型代表。
但是,在无糖饮料火速发展和企业间紧锣密鼓出新品新口味的同时,背后所存在的隐患及对健康的诟病是长期存在的。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商家打着“无糖”“健康”“0脂”的概念进行出圈营销,甚至借用形容词的模糊地带进行误导消费者的决策。
一项2013 年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报告对66118名女性进行了长达14年的研究调查后显示:长期摄入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更易诱发肥胖及2型糖尿病。因为无糖饮料中的代糖能刺激身体释放出多巴胺,与平时喝下一瓶饮料的饱腹感不同,无糖饮料喝完后仍然会诱发我们的对甜食的渴望,反而会增加饥饿感,从而摄入更多食物。
所以说,不管是真无糖还是伪无糖,最后承担后果的都是消费者自己!肥宅快乐水,少喝会快乐,多喝身体就不一定快乐了!
无糖的市场占有率还在推升,丰富的无糖新产品还在不断上架,所以说手机前的小伙伴,今天你准备“无糖”还是“喝点热水”?
参考文献:《东兴证券食品饮料深度研报》《川财证券食品饮料研报》《网易文创数读》及互联网公开数据。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文中基金产品标的指数的历史涨跌幅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业绩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
0卡、低糖、无糖,已经成为风靡年轻一代的必需品,抵抗在肥宅路上最后的倔强就是 “加冰,少糖!”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国已经掀起一场“无糖”争夺战,它是由何而来?
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为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了3.4千克和1.7千克,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了34.3%和16.4%。
简单来说,我们这代人比上一代人,胖了不少!
与此同时,我国糖尿病患者也在不断上升。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意见》,鼓励全民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的建议。伴随相关健康战略、政策出台,也催生了饮料行业的“无糖之战“,摆上货架的饮料就像出了副本,包括有糖版本、无糖版本及0卡糖版本。
「无糖」真的无糖吗?
有人说,感觉喝了不少无糖饮料,但好像跟喝有糖的效果没什么区别?
无糖真的无糖吗?从化学分子式的角度来看,糖的范围包含了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主要以葡萄糖、果糖为主;双糖指蔗糖、麦芽糖、乳糖等。淀粉、纤维素等也属于多糖。而目前所提要的无糖概念,则是来自于代糖,一版采用糖醇、高倍甜味剂替代。
提起代糖,全球已经经历了六个代际:
第一代分别是糖精及甜蜜素,已经被使用超过70 年;
第三代甜味剂为阿斯巴甜,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甜味剂;
第四和第五代分别是安赛蜜和三氯蔗糖,逐步替代前三种甜味剂;
第六代甜味剂是纽甜,甜度为8000倍的蔗糖。
2013 年10月31日,美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保护期结束,2014年06月01日,国家实施纽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随着这两个事件的落地,我国纽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阶段为产品导入期。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食品包装声称“无糖或不含糖”的要求是,糖含量≤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低糖要求糖含量≤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
但是,不一定所有的代糖都对人体有益,不同代糖在人体中的代谢路径供大家参考:
从「从无到有」到「无糖不欢」
自2014-2019 年以来,我国无糖饮料增速扩大,预计在未来的数年我国无糖饮料均能保持两位数增长。作为饮料中率先进入“无糖”领域的细分品类,茶饮及碳酸饮料率先完成无糖化作业。
左: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及增速(2014-2020年) 右: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预测(2021-2027年)
从19 世纪80 年代起,日本无糖饮料率先兴起,以茶饮料为代表,把减糖、0 脂肪、0卡路里概念绑定,通过营销的方式投入市场,受到了当时年轻群体的追捧。到1990年日本的无糖饮料占比达到12%,1995 年达到25%,随后渗透增速放缓,使其日本在1985-1995 年实现无糖饮料发展的黄金十年。
而回望我国目前的无糖茶饮品类,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一直保持较高增速,目前类似于80年代-90年代的日本,处于无糖茶饮的爆发初期。
提到无糖碳酸饮料品类。我国的无糖可乐型碳酸饮料销售占比仅为3.4%,而欧美国家占比已达到30%以上,英国占比高达63%(2019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以欧、美、日为例,我国依然处于无糖碳酸饮料发展的初期,相对欧美国家至少还有10倍的提升空间。
随着我国Z世代消费群体的口味偏好,满足于年轻群体及0糖需求的无糖碳酸饮料横空出世,使无糖碳酸饮料至少还有10倍及以上的发展空间及市场渗透率。
甜度革命风乍起,代糖圈地
在人们日益注重健康及保持身材的趋势下,无糖已经成为消费者“自搜索式”的消费选品方式。2020年,不少品牌开始不再依赖单一产品,尝试拓展自身产品线,打造品牌矩阵。“渠道丰富、场景拓展、年轻化创新,重新定义和细分新人群,人货场匹配和重构”成为了无糖饮料企业的运作模式特点。
无糖概念兴起,推动了地方企业品牌,上游原料供应商,品牌代工厂等行业的崛起。另外,如果你细心观察货架中的无糖饮料,不仅是创新口味更多元,许多饮料的无糖版本比有糖版本卖的更贵。因为除了口味及包装换新因素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为在于“人性”,其实减不减糖并没有那么关心,重要的是达到了“我喝了无糖就不会变胖”的心里安慰与自我满足。
还要一点不容忽视,如果你经常看直播,你会发现有好多以无糖概念所衍生出的健康饮料及美容饮料,更巧妙的抓住了当代女性对于容貌等身材上的焦虑。
多家企业推出的添加各类具有美容功效成分的饮料,如含有花青素、玻尿酸、胶原蛋白肽、含有烟酰胺的维生素饮料等数不胜数。相较于传统产品,能够同时兼顾饮用口感和消费者对美白、抗老、补水等功能的要求,也成为我国饮料行业未来重要增长领域。
无糖之下,向左还是向右?
站在风口上,无糖概念无疑是飞猪上天的又一典型代表。
但是,在无糖饮料火速发展和企业间紧锣密鼓出新品新口味的同时,背后所存在的隐患及对健康的诟病是长期存在的。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商家打着“无糖”“健康”“0脂”的概念进行出圈营销,甚至借用形容词的模糊地带进行误导消费者的决策。
一项2013 年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报告对66118名女性进行了长达14年的研究调查后显示:长期摄入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更易诱发肥胖及2型糖尿病。因为无糖饮料中的代糖能刺激身体释放出多巴胺,与平时喝下一瓶饮料的饱腹感不同,无糖饮料喝完后仍然会诱发我们的对甜食的渴望,反而会增加饥饿感,从而摄入更多食物。
所以说,不管是真无糖还是伪无糖,最后承担后果的都是消费者自己!肥宅快乐水,少喝会快乐,多喝身体就不一定快乐了!
无糖的市场占有率还在推升,丰富的无糖新产品还在不断上架,所以说手机前的小伙伴,今天你准备“无糖”还是“喝点热水”?
参考文献:《东兴证券食品饮料深度研报》《川财证券食品饮料研报》《网易文创数读》及互联网公开数据。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文中基金产品标的指数的历史涨跌幅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业绩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