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值回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理解为在一个长期的趋势中,一个变量的值可能会偏离其平均值,但最终它将会回到或接近平均值。
比如,你可能会在某一天感到特别幸运,无论你做什么似乎都很成功。但是,从长期来看,大多数日子不会像那天那么幸运,更多的时间是普普通通,好运总需要求一求锦鲤。这个概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金融投资、气象学和生物统计学等。
弗朗斯西·高尔顿是早期发现均值回归现象的学者之一,他是科学家与探险家,也是达尔文的堂弟,他曾到西南非洲探险,因树立功绩而知名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三年后又入选英国皇家学会,晚年受封为爵士。
高尔顿着重研究个别差异,从遗传的角度研究个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他测量了205对夫妻和他们的928个成年子女的身高,发现:父母身高很高的话,娃也比普通人高,但通常会比父母矮。相反也成立,如果父母很矮,娃高于父母的可能性比矮于父母的可能性大。
对于这种现象,他认为是一种回归平均值的表现,一系列的重复活动,其结果通常都会接近平均值或中间值,比如连续的击球,在打了一次坏球后,下一个球通常会打的更漂亮。
高尔顿由统计发现的均值回归现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对经济学和金融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5年,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德邦特(Werner DeBondt)在《股市是否反应过度》的论文中,提出了行为金融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即以3-5年为一个周期,一般而言,原来表现不佳的股票开始摆脱困境,而原来的赢家股票则开始走下坡路。这也是均值回归原理在股票投资中的一个应用。
而巴菲特的好友——西格尔教授研究发现1970-2001年这32年的时间里,世界上主要股票市场的回报率相差无几,英国为11.97%,美国为11.59%,日本为11.12%,德国为10.88%。日本股市的最高点是在1989年,至今19年没有创历史新高。
如果是截止至1989年计算回报率,日本股票的回报显然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时间拉长至2001年,日本股市的回报率与其他国家基本一致,这是一种回报率的均值回归。
霍华德· 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指出,当投资者对风险容忍过度时,证券价格体现的是更高的风险而不是收益;当投资者过度规避风险时,价格体现出的收益高于风险。
这种时而过度乐观,时而过度悲观的波动,就像一根上下摆动的弦,均值回归理论中股票价格不是单向的波动,而是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正弦曲线的波动。当股票价格偏离其长期平均值时,会有一种力量将其拉回到平均值附近。
随机漫步模型和均值回复模型是该理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随机漫步模型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没有明显的趋势,但是会围绕着其长期平均值波动。而均值回复模型则是指股票价格在长期内会回复到其长期平均值附近。
均值回归更像是投资中的“万有引力”。它为价值投资提供了理论基础,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即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价值投资的目的是通过持有这些被低估的股票,等待其价值回归到正常水平,从而实现投资收益。
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股票的价格是由其内在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因此,价值投资者需要通过对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分析,来寻找被低估的股票。
而均值回归理论表明股票价格在长期内会回归到其长期平均值附近。因此,价值投资可以利用均值回归理论来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并在其价值回归时实现投资收益。
以上我们的探讨都是在中长期的时间维度,无论是均值回归理论,还是价值投资策略,都强调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
前者表明股票价格在长期内会回归到其长期平均值附近,因此长期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利用均值回归理论来实现投资收益。而后者强调投资者应该持有被低估的股票等待其价值回归到正常水平。
“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比喻是一个极好的阐释。
彼得·林奇在他的书中写道:“最终决定投资者命运的,既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那些上市公司,而是投资者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即便我们了解到了这些中长期的市场现象和他人实践证明有效的投资策略,但在真正的日常投资中,依然难以避免噪音和情绪的干扰。在信息时代的当下,一张截图、一个表态、一个又一个“震惊”的标题信息,都会让我们的情绪受到影响,从而怀疑自己的投资目标,甚至进行短期不理性的交易。
在错误决策和失败的操作后,又往往深夜感叹,“他们说的真对”,“投资是一场修行”等等。
英国心理学家乔纳森·迈尔斯所著的《股市心理学》一书,对大家或许会有帮助。这本书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去发现股市中的一些交易规律。作者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市场行为是不理性的,导致不理性的原因主要是人的情绪。
比如关于如何避免错误反应,迈尔斯就提到——
面对那些所谓质优价廉的股票时要小心,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绝不要受最新消息的影响匆忙做出交易决定。
通过考察公司的基本状况找出那些具备增长潜力的公司。
要提防那些小道消息。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信息过载的当下,真正能够带来“核心价值”的信息是少数的,能够对投资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极少数的,朋友圈不会有财富密码。以五年为单位的经济发展规划不会变,以十年为单位的产业发展周期不会一蹴而就,耐心观察产品、服务、企业的变化,比冗余的信息更能带来帮助。
而除了不要盲目跟风以外,多样化投资,坚持长期投资,也是避免投资悔恨的两剂“良方”,前者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到不同的资产类别和行业中,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后者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公司的内在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而不是短期市场波动的影响。
投资可以非常辛苦,也可以非常简单,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妨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理性看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明确投资目标,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长期规划上,毕竟,最好的投资还是投资自己。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
均值回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理解为在一个长期的趋势中,一个变量的值可能会偏离其平均值,但最终它将会回到或接近平均值。
比如,你可能会在某一天感到特别幸运,无论你做什么似乎都很成功。但是,从长期来看,大多数日子不会像那天那么幸运,更多的时间是普普通通,好运总需要求一求锦鲤。这个概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金融投资、气象学和生物统计学等。
弗朗斯西·高尔顿是早期发现均值回归现象的学者之一,他是科学家与探险家,也是达尔文的堂弟,他曾到西南非洲探险,因树立功绩而知名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三年后又入选英国皇家学会,晚年受封为爵士。
高尔顿着重研究个别差异,从遗传的角度研究个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他测量了205对夫妻和他们的928个成年子女的身高,发现:父母身高很高的话,娃也比普通人高,但通常会比父母矮。相反也成立,如果父母很矮,娃高于父母的可能性比矮于父母的可能性大。
对于这种现象,他认为是一种回归平均值的表现,一系列的重复活动,其结果通常都会接近平均值或中间值,比如连续的击球,在打了一次坏球后,下一个球通常会打的更漂亮。
高尔顿由统计发现的均值回归现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对经济学和金融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5年,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德邦特(Werner DeBondt)在《股市是否反应过度》的论文中,提出了行为金融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即以3-5年为一个周期,一般而言,原来表现不佳的股票开始摆脱困境,而原来的赢家股票则开始走下坡路。这也是均值回归原理在股票投资中的一个应用。
而巴菲特的好友——西格尔教授研究发现1970-2001年这32年的时间里,世界上主要股票市场的回报率相差无几,英国为11.97%,美国为11.59%,日本为11.12%,德国为10.88%。日本股市的最高点是在1989年,至今19年没有创历史新高。
如果是截止至1989年计算回报率,日本股票的回报显然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时间拉长至2001年,日本股市的回报率与其他国家基本一致,这是一种回报率的均值回归。
霍华德· 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指出,当投资者对风险容忍过度时,证券价格体现的是更高的风险而不是收益;当投资者过度规避风险时,价格体现出的收益高于风险。
这种时而过度乐观,时而过度悲观的波动,就像一根上下摆动的弦,均值回归理论中股票价格不是单向的波动,而是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正弦曲线的波动。当股票价格偏离其长期平均值时,会有一种力量将其拉回到平均值附近。
随机漫步模型和均值回复模型是该理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随机漫步模型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没有明显的趋势,但是会围绕着其长期平均值波动。而均值回复模型则是指股票价格在长期内会回复到其长期平均值附近。
均值回归更像是投资中的“万有引力”。它为价值投资提供了理论基础,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即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价值投资的目的是通过持有这些被低估的股票,等待其价值回归到正常水平,从而实现投资收益。
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股票的价格是由其内在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因此,价值投资者需要通过对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分析,来寻找被低估的股票。
而均值回归理论表明股票价格在长期内会回归到其长期平均值附近。因此,价值投资可以利用均值回归理论来寻找被低估的股票,并在其价值回归时实现投资收益。
以上我们的探讨都是在中长期的时间维度,无论是均值回归理论,还是价值投资策略,都强调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
前者表明股票价格在长期内会回归到其长期平均值附近,因此长期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利用均值回归理论来实现投资收益。而后者强调投资者应该持有被低估的股票等待其价值回归到正常水平。
“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比喻是一个极好的阐释。
彼得·林奇在他的书中写道:“最终决定投资者命运的,既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那些上市公司,而是投资者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即便我们了解到了这些中长期的市场现象和他人实践证明有效的投资策略,但在真正的日常投资中,依然难以避免噪音和情绪的干扰。在信息时代的当下,一张截图、一个表态、一个又一个“震惊”的标题信息,都会让我们的情绪受到影响,从而怀疑自己的投资目标,甚至进行短期不理性的交易。
在错误决策和失败的操作后,又往往深夜感叹,“他们说的真对”,“投资是一场修行”等等。
英国心理学家乔纳森·迈尔斯所著的《股市心理学》一书,对大家或许会有帮助。这本书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去发现股市中的一些交易规律。作者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市场行为是不理性的,导致不理性的原因主要是人的情绪。
比如关于如何避免错误反应,迈尔斯就提到——
面对那些所谓质优价廉的股票时要小心,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绝不要受最新消息的影响匆忙做出交易决定。
通过考察公司的基本状况找出那些具备增长潜力的公司。
要提防那些小道消息。
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信息过载的当下,真正能够带来“核心价值”的信息是少数的,能够对投资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极少数的,朋友圈不会有财富密码。以五年为单位的经济发展规划不会变,以十年为单位的产业发展周期不会一蹴而就,耐心观察产品、服务、企业的变化,比冗余的信息更能带来帮助。
而除了不要盲目跟风以外,多样化投资,坚持长期投资,也是避免投资悔恨的两剂“良方”,前者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到不同的资产类别和行业中,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后者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公司的内在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而不是短期市场波动的影响。
投资可以非常辛苦,也可以非常简单,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妨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理性看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明确投资目标,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长期规划上,毕竟,最好的投资还是投资自己。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