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个人养老金制度补全养老体系的拼图
| 2024-04-01
本文内容2366个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张静:个人养老金制度补全养老体系的拼图
字体大小:

养老FOF解决了投资人的两个难题。FOF的运作模式解决了投资人选品的问题,而个人养老投资类似定投的模式解决了投资人择时的问题。

基金经理张静

张静博士作为专业的基金买手,擅长基金挖掘,在资产配置领域有深厚的数量化系统投资研究框架和宽广的全球视野。

博士毕业后在海外担任策略分析师,为顶尖交易者提供策略;随后进入嘉实基金从事资产配置策略及量化交易策略研究;在研究向投资转变的5年时间里,张静博士已经构建了成熟的基金投资方法论。

大类资产配置和基金选择相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构建组合。这背后既需要对各类资产的深入了解,也需要量化模型搭建的功底,还需要日常高频和基金经理沟通的勤奋。

张静博士作为养老FOF投资专家,管理多只的目标日期性基金(TDF)及目标风险养老基金(TRF)。养老FOF投资不但解决了投资者选品的问题,长期与定期的方式也一定程度解决了投资者择时的问题。

Q1:最近个人养老金制度有一些新闻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个制度对大家的养老生活有什么影响?

张静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个人养老金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限额予以税前扣除。虽然具体的细则还没有出来,但是总体上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我国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是对我们现存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体系和第二支柱企业养老保险的补充。

第三支柱也被称为个人养老制度,会在单一的银行开通单一的个人养老保险帐户,有完全的自主权进行投资,现在规定出来的可以投资的品种,包括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每年可以投资到个人保险帐户的上限为1.2万的额度进行封闭的管理,只有当满足一定条件,比如说退休的时候,才可以把钱提出来。可以一次性提取,也可以分月提取。

整体个人养老保险帐户制度的设立是倡导我们普通老百姓树立长线理财的理念。公募FOF是比较确定纳入到个人养老的产品。相对于其他比较偏稳健的投资品类,公募基金更有利于分享到资本的市场红利。

Q2:个人投资者如何规划养老投资?

张静

不少朋友年轻的时候或者刚刚工作的时候是月光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建立家庭,开销逐渐增大。近几年的疫情,更加凸显出提前规划的重要性。

以前大家觉得买房是一个可以抗通胀、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式,但房住不炒的政策明确出台以后,楼市出现明显的降温,投资房地产不再是躺赢资产。这个时候,让我们手中的资产保值增值的产品形式包括偏稳健类的储蓄存款、银行理财等。

回顾历史上权益市场的数据,偏股型的公募基金基金在过去15年的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上。在目前偏股型基金普遍出现回撤,整体估值相对偏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加大权益资产的投入。

另外现在市场上除了股票、债券之外,我们还可以投资黄金、原油等商品,公募还可以买到REITs甚至一些对冲产品,这些产品其实也是资产配置很好的一部分。所以总体上现在市面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哪怕只是以公募基金的形式呈现,产品形态也越来越多,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持有期限的预期进行分散性的投资。

Q3:养老FOF解决投资人的哪些痛点?

张静

首先,养老型的公募基金要求产品能够带来相对稳健的收益,未来当个人养老账户全面铺开以后,会有一定的满足条件的公募基金产品进行纳入。我们整体预估,对于产品的稳健性、公募基金的稳定性都有一定要求。稳健可能是未来养老制度可以投资公募产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

中长期的视角去看,个人养老投资未来的模式更近似于定投的模式。原来我们投资一只基金产品看到的净值曲线就是我们的收益。而个人养老投资的模式是将每个月收入的一部分投资到养老账户,所以养老基金实际上呈现给投资者的是净值曲线背后的定投收益。

最后,养老FOF解决了投资人的两个难题。FOF的运作模式解决了投资人选品的问题,而个人养老投资的类似定投的模式解决了投资人择时的问题。

Q4:养老FOF适合哪些类别的投资者?

张静

FOF基金在市场上的可接受度还没有那么高,核心问题是FOF很难做到单年业绩的优秀,由于基金分类的原因,投资者很少关注FOF基金的排名,而是例如将低混型FOF拿来和固收+类的基金一起进行比较。

从数据上来看,固收+FOF的回报宽度相对较窄,类固收+的FOF多散布在所有固收+产品的中位数附近,FOF确实较难做到单年犀利的回报。

但FOF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首先,大家在自己投资基金的过程中可能已经意识到中短期收益分布最靠上的这部分产品,随着规模变大或市场风格切换,有不小的概率会影响后续的业绩。此外,还包括一些基金经理风格漂移、岗位变动等实实在在的风险。

相比于自己去跟踪这些底层的基金经理是否靠谱,可以考虑将这份工作交给专业的FOF基金经理。而对投资者来说,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知道自己的风险偏好。

养老FOF目前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定义好自己的风险承受力,不想买这种权益型的、高波动的产品,可以关注目标风险基金(Target Risk Fund,简称“TRF”),目前规定所有一年持有期的养老FOF,都是低权益的FOF。

另一种目标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简称为:“TDF”),权益资产比例不恒定,随着产品“日期”的临近,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会逐步下降。比如2055年退休,可以选择养老2055FOF产品。产品合同中已经规划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风险、承受能力不断降低的事实,在合同中进行限制。

Q5:您之前在美国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对冲基金做过策略分析师,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投研经历?

张静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海外的对冲基金做一名策略分析师,为海外最顶尖的交易者们做一些策略。当时涉及到的资产类别很多,海外有很多的衍生品可以应用,包括期货、期权,我最后做的项目就是波动率的交易。

海外的经历让我对各类资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整个市场的波动性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例如20年年底时不少基金经理都认为这个市场是牛市的开始,但我当时路演的时候认为A股不太可能平铺直叙地上去。原因在于A股相对来说做空的工具比较有限,市场有时会偏离合理价格,所以势必会加大市场的波动率。

我们在海外也会做资产配置的模型,从事过偏数量化的资产配置的模型开发。我的经验是任何一种模型都有自己适应的土壤,海外的资产配置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强,许多前提假设在中国其实都不太适用,我们当时开发的资产配置的模型都是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良,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

在嘉实做FOF投资,我其实是完成了一个从研究到投资的转变,因为很多时候研究做得好不代表适应投资,因为投资天天是感知市场的冷暖,天天看着净值上下波动,其实是对基金经理的心理有比较大的考验的。

我们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公募基金经理交流,他们其实是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不管是股票投资还是债券投资,价格都是市场参与者交易出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人性,对交易层面更深维度的认知。

Q6:您在FOF投资中的方法论是什么?

张静

做FOF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说哪一种好或者不好,不少投资者下意识认为FOF就是把明星基金经理进行叠加。但是从过去一两年的情况看,这种做法最后出来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做组合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方法论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大类资产配置,另一个是基金选择。无论是大类资产配置观点的转变,还是对基金认知的转变,都可能导致我们组合的调整。

在大类资产配置角度,我们充分利用了FOF投资的特性,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自上而下的角度会包括各种各样的指标,包括宏观基本面,流动性、估值、行为金融、投资交易拥挤度等等方面数量化的追踪,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观点。

自下而上的角度,我们的日常工作会跟很多的基金经理进行交流,我们知道当下的市场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的公募基金经理,他们现在想的是什么?他们做的是什么?是不是还有很多边际资金往成长板块移?往稳增长板块移?这是我们会利用偏心理上,偏定性上的分析跟我们定量监控的角度相互结合,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方法论。

当我们有了最终的资产配置的观点以后,采取的基金构建是核心+卫星的方式。所谓的核心是资历比较深的全市场的基金经理,卫星会选择一些相对年轻、偏中生代的基金经理,他们在各自擅长的板块有了不错的建树。

我们这样做一个核心+卫星的组合,一旦我们资产配置的观点发生变化,我们也会相应的调整卫星这块的基金经理的构建组合。

第一个方面是大类资产配置,第二个则是基金的选择,基金的选择我们也是从定量定性两个维度分析。

所谓的定量分析,我们首先要看历史业绩,剔除历史业绩不好的基金。但同时我们也会贴自己的标签,并不是简单说我们看它公开业绩是在前5%业绩就是好的,后5%就是不好。我们去区分基金投资风格是什么,是偏板块型的?是擅长制造业的?我们还会看是偏价值型还是偏成长型的,他们对估值的容忍度怎么样等等。多维度的贴上标签之后我们要看的是它的标签和自己的基准相比,是不是有持续创造α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基金池之后,最后什么样的基金纳入我们的组合,还是需要从定性的维度考量,这个定性又分成个人层面和基金公司层面

个人我们要看基金经理的方法论是不是可复制,例如一些基金经理喜欢强调某一只股票质地非常好,但是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难判断的,即使当期选择到很牛的股票,但是未来的日子里踩雷的概率也很大,我们希望找到的是一套基金经理有能够复制的方法论。

同时,我们非常关注日常过程中跟基金经理的交流,特别是市场动荡的时候,一些基金经理的情绪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希望管理人的心态对组合产生不可控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关注基金公司,我们认为不同的基金公司提供的环境,包括投研文化,考核制度等等会给基金经理带来不同的业绩表现。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

上一篇 下一篇
张静:个人养老金制度补全养老体系的拼图
| 2024-04-01
本文内容2366个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张静:个人养老金制度补全养老体系的拼图
字体大小:

养老FOF解决了投资人的两个难题。FOF的运作模式解决了投资人选品的问题,而个人养老投资类似定投的模式解决了投资人择时的问题。

基金经理张静

张静博士作为专业的基金买手,擅长基金挖掘,在资产配置领域有深厚的数量化系统投资研究框架和宽广的全球视野。

博士毕业后在海外担任策略分析师,为顶尖交易者提供策略;随后进入嘉实基金从事资产配置策略及量化交易策略研究;在研究向投资转变的5年时间里,张静博士已经构建了成熟的基金投资方法论。

大类资产配置和基金选择相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构建组合。这背后既需要对各类资产的深入了解,也需要量化模型搭建的功底,还需要日常高频和基金经理沟通的勤奋。

张静博士作为养老FOF投资专家,管理多只的目标日期性基金(TDF)及目标风险养老基金(TRF)。养老FOF投资不但解决了投资者选品的问题,长期与定期的方式也一定程度解决了投资者择时的问题。

Q1:最近个人养老金制度有一些新闻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个制度对大家的养老生活有什么影响?

张静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个人养老金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限额予以税前扣除。虽然具体的细则还没有出来,但是总体上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我国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是对我们现存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体系和第二支柱企业养老保险的补充。

第三支柱也被称为个人养老制度,会在单一的银行开通单一的个人养老保险帐户,有完全的自主权进行投资,现在规定出来的可以投资的品种,包括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每年可以投资到个人保险帐户的上限为1.2万的额度进行封闭的管理,只有当满足一定条件,比如说退休的时候,才可以把钱提出来。可以一次性提取,也可以分月提取。

整体个人养老保险帐户制度的设立是倡导我们普通老百姓树立长线理财的理念。公募FOF是比较确定纳入到个人养老的产品。相对于其他比较偏稳健的投资品类,公募基金更有利于分享到资本的市场红利。

Q2:个人投资者如何规划养老投资?

张静

不少朋友年轻的时候或者刚刚工作的时候是月光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建立家庭,开销逐渐增大。近几年的疫情,更加凸显出提前规划的重要性。

以前大家觉得买房是一个可以抗通胀、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式,但房住不炒的政策明确出台以后,楼市出现明显的降温,投资房地产不再是躺赢资产。这个时候,让我们手中的资产保值增值的产品形式包括偏稳健类的储蓄存款、银行理财等。

回顾历史上权益市场的数据,偏股型的公募基金基金在过去15年的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上。在目前偏股型基金普遍出现回撤,整体估值相对偏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加大权益资产的投入。

另外现在市场上除了股票、债券之外,我们还可以投资黄金、原油等商品,公募还可以买到REITs甚至一些对冲产品,这些产品其实也是资产配置很好的一部分。所以总体上现在市面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哪怕只是以公募基金的形式呈现,产品形态也越来越多,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持有期限的预期进行分散性的投资。

Q3:养老FOF解决投资人的哪些痛点?

张静

首先,养老型的公募基金要求产品能够带来相对稳健的收益,未来当个人养老账户全面铺开以后,会有一定的满足条件的公募基金产品进行纳入。我们整体预估,对于产品的稳健性、公募基金的稳定性都有一定要求。稳健可能是未来养老制度可以投资公募产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

中长期的视角去看,个人养老投资未来的模式更近似于定投的模式。原来我们投资一只基金产品看到的净值曲线就是我们的收益。而个人养老投资的模式是将每个月收入的一部分投资到养老账户,所以养老基金实际上呈现给投资者的是净值曲线背后的定投收益。

最后,养老FOF解决了投资人的两个难题。FOF的运作模式解决了投资人选品的问题,而个人养老投资的类似定投的模式解决了投资人择时的问题。

Q4:养老FOF适合哪些类别的投资者?

张静

FOF基金在市场上的可接受度还没有那么高,核心问题是FOF很难做到单年业绩的优秀,由于基金分类的原因,投资者很少关注FOF基金的排名,而是例如将低混型FOF拿来和固收+类的基金一起进行比较。

从数据上来看,固收+FOF的回报宽度相对较窄,类固收+的FOF多散布在所有固收+产品的中位数附近,FOF确实较难做到单年犀利的回报。

但FOF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首先,大家在自己投资基金的过程中可能已经意识到中短期收益分布最靠上的这部分产品,随着规模变大或市场风格切换,有不小的概率会影响后续的业绩。此外,还包括一些基金经理风格漂移、岗位变动等实实在在的风险。

相比于自己去跟踪这些底层的基金经理是否靠谱,可以考虑将这份工作交给专业的FOF基金经理。而对投资者来说,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知道自己的风险偏好。

养老FOF目前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定义好自己的风险承受力,不想买这种权益型的、高波动的产品,可以关注目标风险基金(Target Risk Fund,简称“TRF”),目前规定所有一年持有期的养老FOF,都是低权益的FOF。

另一种目标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简称为:“TDF”),权益资产比例不恒定,随着产品“日期”的临近,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会逐步下降。比如2055年退休,可以选择养老2055FOF产品。产品合同中已经规划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风险、承受能力不断降低的事实,在合同中进行限制。

Q5:您之前在美国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对冲基金做过策略分析师,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投研经历?

张静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海外的对冲基金做一名策略分析师,为海外最顶尖的交易者们做一些策略。当时涉及到的资产类别很多,海外有很多的衍生品可以应用,包括期货、期权,我最后做的项目就是波动率的交易。

海外的经历让我对各类资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整个市场的波动性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例如20年年底时不少基金经理都认为这个市场是牛市的开始,但我当时路演的时候认为A股不太可能平铺直叙地上去。原因在于A股相对来说做空的工具比较有限,市场有时会偏离合理价格,所以势必会加大市场的波动率。

我们在海外也会做资产配置的模型,从事过偏数量化的资产配置的模型开发。我的经验是任何一种模型都有自己适应的土壤,海外的资产配置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强,许多前提假设在中国其实都不太适用,我们当时开发的资产配置的模型都是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良,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

在嘉实做FOF投资,我其实是完成了一个从研究到投资的转变,因为很多时候研究做得好不代表适应投资,因为投资天天是感知市场的冷暖,天天看着净值上下波动,其实是对基金经理的心理有比较大的考验的。

我们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公募基金经理交流,他们其实是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不管是股票投资还是债券投资,价格都是市场参与者交易出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人性,对交易层面更深维度的认知。

Q6:您在FOF投资中的方法论是什么?

张静

做FOF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说哪一种好或者不好,不少投资者下意识认为FOF就是把明星基金经理进行叠加。但是从过去一两年的情况看,这种做法最后出来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做组合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方法论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大类资产配置,另一个是基金选择。无论是大类资产配置观点的转变,还是对基金认知的转变,都可能导致我们组合的调整。

在大类资产配置角度,我们充分利用了FOF投资的特性,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自上而下的角度会包括各种各样的指标,包括宏观基本面,流动性、估值、行为金融、投资交易拥挤度等等方面数量化的追踪,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观点。

自下而上的角度,我们的日常工作会跟很多的基金经理进行交流,我们知道当下的市场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的公募基金经理,他们现在想的是什么?他们做的是什么?是不是还有很多边际资金往成长板块移?往稳增长板块移?这是我们会利用偏心理上,偏定性上的分析跟我们定量监控的角度相互结合,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方法论。

当我们有了最终的资产配置的观点以后,采取的基金构建是核心+卫星的方式。所谓的核心是资历比较深的全市场的基金经理,卫星会选择一些相对年轻、偏中生代的基金经理,他们在各自擅长的板块有了不错的建树。

我们这样做一个核心+卫星的组合,一旦我们资产配置的观点发生变化,我们也会相应的调整卫星这块的基金经理的构建组合。

第一个方面是大类资产配置,第二个则是基金的选择,基金的选择我们也是从定量定性两个维度分析。

所谓的定量分析,我们首先要看历史业绩,剔除历史业绩不好的基金。但同时我们也会贴自己的标签,并不是简单说我们看它公开业绩是在前5%业绩就是好的,后5%就是不好。我们去区分基金投资风格是什么,是偏板块型的?是擅长制造业的?我们还会看是偏价值型还是偏成长型的,他们对估值的容忍度怎么样等等。多维度的贴上标签之后我们要看的是它的标签和自己的基准相比,是不是有持续创造α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基金池之后,最后什么样的基金纳入我们的组合,还是需要从定性的维度考量,这个定性又分成个人层面和基金公司层面

个人我们要看基金经理的方法论是不是可复制,例如一些基金经理喜欢强调某一只股票质地非常好,但是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难判断的,即使当期选择到很牛的股票,但是未来的日子里踩雷的概率也很大,我们希望找到的是一套基金经理有能够复制的方法论。

同时,我们非常关注日常过程中跟基金经理的交流,特别是市场动荡的时候,一些基金经理的情绪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希望管理人的心态对组合产生不可控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关注基金公司,我们认为不同的基金公司提供的环境,包括投研文化,考核制度等等会给基金经理带来不同的业绩表现。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