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多种机器人集中亮相,第二届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召开,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4月19日开跑……机器人的热度再度升温。
从春晚舞台上的“科技明星”,到科技股重估浪潮中领跑者,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迎来了“破圈”之年,资本市场相关指数和个股表现抢眼,纵然短期迅猛上涨之后行情结构性演绎,但中长期来看随着政策推动、技术突破、量产节点临近以及产业生态逐渐完善,这个“面向人类社会新形态打造的终极梦想”或将孕育着新历史级别的行情,初期阶段调整时刻的含金量值得积极看待。
自2024年10月开始,人形机器人就成为了资本市场最火爆的话题之一,相关股票的涨幅也很亮眼。这波行情演绎到现在,既得益于市场预期转变、风险偏好提升等大环境,也和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突破、产业跨越式发展、商业化量产节点到来等因素有关。
从全球视野来看,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拥有巨量级别发展空间的领域,很有可能以人类终极智能终端的角色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缓解未来劳动力人口短缺和老龄化加剧等重大挑战(详见《从曙光乍现到跨越式发展 人形机器人引领未来产业》)。因此,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是全球科技竞逐的主场,近年来“中国力量”的崛起不容小觑。
在中国,作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集成体,人形机器人被工信部明文定性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车后的颠覆性产业”,它不仅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01
核心技术新突破:从“能走会跳”到“能思考”
作为一个从机械行业研究员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我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过程中切身感受过很多科技创新将想象落到实处、让质疑变成惊叹的时刻。
过去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最明显的突破是实现了“小脑成熟、大脑进化”。
“小脑”负责控制人形机器人的运动,目前主要是基于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技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运动控制,像那些酷炫的跑跳、空翻、扭秧歌等运动,都是通过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发挥“小脑”功能。
截至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水平基本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随着决定“小脑”运动控制的底层算法开源,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得到赋能乘势快速发展,个人觉得这是过去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发生的最大进步之一。
“小脑”的瓶颈突破之后接着就是“大脑”。最近两家海外机器人厂商发布了一个视频,视频中两个人形机器人将主人买回来的一袋子水果、面包、牛奶等食品识别之后分门别类地放在冰箱的不同位置,这个过程体现的就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能力在进化。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主要负责实现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等任务,目前主要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同时也可通过云边协同来提高机器人的智能水平。未来“大脑”的进化得看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发展。
具身智能大模型强调人形机器人的身体与环境发生互动,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来获得丰富多样的物理数据,从而能够自主决策、执行动作、实现智能。具身智能大模型和我们比较熟悉的DeepSeek等生成式大模型路径不太一样,生成式大模型的数据源自现成的互联网语料,难点在于训练本身。
但具身智能大模型需要的数据类似于人是如何精细化地做出动作的、世界构成的物理量是什么等等,它需要从真实的物理世界中去采集这些数据,再和电机、执行器等机械结合形成动作。
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要在今明两年推出上万台人形机器人卖向市场的原因,为了收集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看看能不能像生成式大模型一样促进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涌现时刻到来。目前,我国相关科研机构也在着力加速人形机器人“大脑”研发,力争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的交互能力、感知能力和泛化任务执行能力。
02
产业链迭代 中长期投资布局的参与策略
人形机器人的火热带动了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迭代升级。
首先是关节、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上游供应链,随着人形机器人景气度高涨,上游厂商开始积极扩产;
其次是技术突破让消费服务类机器人的技术提升、成本降低,更容易走进千家万户;
第三提升了下游的客户端需求,诸如手术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以及特殊用途机器人应用越发成熟。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量产能力、降本能力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不仅国内的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些供应商已经开始凭借过硬的实力给海外头部机器人公司供应关节零部件、电机组装、灵巧手制作等服务。
从布局未来产业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是AI端侧最重要的应用分支,未来可能会出现上亿台的销量,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投资“贝塔”机遇。但是这个赛道的高波动性也不容小觑。
投资方面我有三点建议:首先,投资时间上以3-5年为周期,规避短期主题炒作标的;其次技术上重点跟踪量产机型落地、大模型实体化进度等拐点信号;第三配置上硬件端聚焦精密传动、传感等"关节中的关节",软件端优选数据获取能力强的平台型企业。此外,受新技术突破、产业进展、市场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个领域的短期投资节奏挑战度较高,建议长期投资以定投的形式参与。
自去年9月以来国内一系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出台,市场整体预期和风险偏好明显向好转变,宏观经济层面仅从挖掘机销量猛增也能洞察经济回升的趋势。我们认为,经济复苏向好将逐渐强化论证,成长投资的春天可能也与之回归。
最后,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未来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它更需要的是耐心资本。作为嘉实制造升级股票发起式(018240)基金经理,人形机器人是重点看好和投资的细分领域。在本人的投资中,会倾向主动选股和集中持股,强调中长期业绩的兑现而非简单的主题相关,我们不会基于主题概念做投资,而是聚焦产业,力争寻找真正有竞争力、中长期能够兑现业绩的优秀企业进行投资。
注:以上看好方向均为基金经理当前看好方向,不代表基金未来长期必然投资方向。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
编者按:近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多种机器人集中亮相,第二届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召开,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4月19日开跑……机器人的热度再度升温。
从春晚舞台上的“科技明星”,到科技股重估浪潮中领跑者,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迎来了“破圈”之年,资本市场相关指数和个股表现抢眼,纵然短期迅猛上涨之后行情结构性演绎,但中长期来看随着政策推动、技术突破、量产节点临近以及产业生态逐渐完善,这个“面向人类社会新形态打造的终极梦想”或将孕育着新历史级别的行情,初期阶段调整时刻的含金量值得积极看待。
自2024年10月开始,人形机器人就成为了资本市场最火爆的话题之一,相关股票的涨幅也很亮眼。这波行情演绎到现在,既得益于市场预期转变、风险偏好提升等大环境,也和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突破、产业跨越式发展、商业化量产节点到来等因素有关。
从全球视野来看,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拥有巨量级别发展空间的领域,很有可能以人类终极智能终端的角色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缓解未来劳动力人口短缺和老龄化加剧等重大挑战(详见《从曙光乍现到跨越式发展 人形机器人引领未来产业》)。因此,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是全球科技竞逐的主场,近年来“中国力量”的崛起不容小觑。
在中国,作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集成体,人形机器人被工信部明文定性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车后的颠覆性产业”,它不仅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01
核心技术新突破:从“能走会跳”到“能思考”
作为一个从机械行业研究员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我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过程中切身感受过很多科技创新将想象落到实处、让质疑变成惊叹的时刻。
过去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最明显的突破是实现了“小脑成熟、大脑进化”。
“小脑”负责控制人形机器人的运动,目前主要是基于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技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运动控制,像那些酷炫的跑跳、空翻、扭秧歌等运动,都是通过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发挥“小脑”功能。
截至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水平基本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随着决定“小脑”运动控制的底层算法开源,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得到赋能乘势快速发展,个人觉得这是过去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发生的最大进步之一。
“小脑”的瓶颈突破之后接着就是“大脑”。最近两家海外机器人厂商发布了一个视频,视频中两个人形机器人将主人买回来的一袋子水果、面包、牛奶等食品识别之后分门别类地放在冰箱的不同位置,这个过程体现的就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能力在进化。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主要负责实现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等任务,目前主要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同时也可通过云边协同来提高机器人的智能水平。未来“大脑”的进化得看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发展。
具身智能大模型强调人形机器人的身体与环境发生互动,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来获得丰富多样的物理数据,从而能够自主决策、执行动作、实现智能。具身智能大模型和我们比较熟悉的DeepSeek等生成式大模型路径不太一样,生成式大模型的数据源自现成的互联网语料,难点在于训练本身。
但具身智能大模型需要的数据类似于人是如何精细化地做出动作的、世界构成的物理量是什么等等,它需要从真实的物理世界中去采集这些数据,再和电机、执行器等机械结合形成动作。
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要在今明两年推出上万台人形机器人卖向市场的原因,为了收集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看看能不能像生成式大模型一样促进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涌现时刻到来。目前,我国相关科研机构也在着力加速人形机器人“大脑”研发,力争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的交互能力、感知能力和泛化任务执行能力。
02
产业链迭代 中长期投资布局的参与策略
人形机器人的火热带动了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迭代升级。
首先是关节、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上游供应链,随着人形机器人景气度高涨,上游厂商开始积极扩产;
其次是技术突破让消费服务类机器人的技术提升、成本降低,更容易走进千家万户;
第三提升了下游的客户端需求,诸如手术机器人、服务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以及特殊用途机器人应用越发成熟。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量产能力、降本能力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不仅国内的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些供应商已经开始凭借过硬的实力给海外头部机器人公司供应关节零部件、电机组装、灵巧手制作等服务。
从布局未来产业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是AI端侧最重要的应用分支,未来可能会出现上亿台的销量,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投资“贝塔”机遇。但是这个赛道的高波动性也不容小觑。
投资方面我有三点建议:首先,投资时间上以3-5年为周期,规避短期主题炒作标的;其次技术上重点跟踪量产机型落地、大模型实体化进度等拐点信号;第三配置上硬件端聚焦精密传动、传感等"关节中的关节",软件端优选数据获取能力强的平台型企业。此外,受新技术突破、产业进展、市场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个领域的短期投资节奏挑战度较高,建议长期投资以定投的形式参与。
自去年9月以来国内一系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出台,市场整体预期和风险偏好明显向好转变,宏观经济层面仅从挖掘机销量猛增也能洞察经济回升的趋势。我们认为,经济复苏向好将逐渐强化论证,成长投资的春天可能也与之回归。
最后,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未来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它更需要的是耐心资本。作为嘉实制造升级股票发起式(018240)基金经理,人形机器人是重点看好和投资的细分领域。在本人的投资中,会倾向主动选股和集中持股,强调中长期业绩的兑现而非简单的主题相关,我们不会基于主题概念做投资,而是聚焦产业,力争寻找真正有竞争力、中长期能够兑现业绩的优秀企业进行投资。
注:以上看好方向均为基金经理当前看好方向,不代表基金未来长期必然投资方向。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特有风险,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谨慎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损失。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业绩,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本基金业绩的保证。